受益于物联网和汽车电子的发展,2018年微控制器(MCU)市场规模达到186.15亿美元,出货量达到306亿颗。预计2019年营收将保持9%的增速,增长至203.57亿元,并有望在2022年创下238.75亿美元的年度营收纪录。
随着“AI+IoT”的崛起融合应用市场,如今的MCU已经开始走上AIoT技术融合之路,从单一主“控制”向“智能互联”目标迈进。 AIoT时代,MCU将不再仅仅负责控制。推理、计算等AI能力将成为MCU的标准功能。在去年的STM32技术峰会上,ST推出了STM32Cube.AI工具,帮助工程师将在其他平台上运行的AI算法转换为可以在STM32 MCU上运行的算法。可以运行的人工智能算法包括图像分类、语音识别等。为了让MCU具备推理和计算能力,MCU必须朝以下趋势发展。首先是更强的计算能力和更高的存储容量。嵌入式NVM和闪存容量更大,MIPS和FLOPS运算更快,还需要图形和AI加速硬件。二是功耗更低。 MCU需要具有超低功耗的运行模式,同时还需要具有高效的计算模式。三是更安全、更稳健。这包括软件安全技术、嵌入式硬件安全技术和物理稳健性。四是更多的连接功能。支持更多的连接协议和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五是本地加工能力有待增强。这包括本地环境分析、分布式处理和人工智能。
在通用MCU领域,前十名厂商中,除新唐科技排名第十外,其他均为欧美日系厂商。而且,前十大厂商的营收占全球MCU总营收的86.7%。剩下的13.3%是其他国产MCU的总营收。这恰恰说明国产MCU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图:2018年通用MCU厂商排名。(来源:ST)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无论是玩具、手机周边、家电等消费类产品,还是电机控制、汽车电子、无线通信等工业应用,甚至人工智能等新兴应用,这些产品大部分都是在中国制造的。中国,而且很多都是中国制造。它是在中国设计的。也就是说,中国拥有大量的MCU开发团队和配套支持系统,这使得很多MCU产品定义都考虑到了中国的需求。目前,许多国际制造商已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开发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这对于国内MCU厂商来说是一件好事。毕竟中国人之间的交流比较容易。其次,国内MCU厂商具有天然的距离和服务理念优势。中国人民的勤劳有目共睹。我曾与国内一家IC厂商的高管进行过交流。他说,他曾经参观过中国的一家家电工厂。当他到达那里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联系了与自己对接的家电公司。厂家负责人没想到负责人还在公司,就让他马上过来,然后两人一起聊到了晚上三点才回家。另外,Arm的生态建设也比较完善。国产MCU很多都是基于Arm架构,生态系统兼容更加方便。一些国内MCU厂商也开始重视生态系统的建设。例如,GigaDevice不仅提供设备,还提供开发板、编程器和一些基础固件库。 Smart Micro支持Huawei Lite OS物联网操作系统、IAR和Keil ARM IDE等工具。此外,在人才支持方面,国产MCU也在持续投入。比如和Arm合作制定大学计划等等。事实上,国内MCU厂商这几年一直在不断进步。在通用MCU市场,国内也出现了不少新进入者。例如纳思达加大了通用MCU的研发投入,今年将推出十余款32位通用MCU。单片机产品; Rockchip也开始涉足MCU市场等。
当前的国内市场对于国内MCU厂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只要能专心钻研技术,做出好的产品,就很容易被市场接受。企业自然就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