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工业化 >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法论(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创新发展)

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法论(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创新发展)

文章来源:《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陈浩杰

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价值,重点在“实”字。

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法论(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创新发展)

“十四五”规划提出系统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也在加快部署“十四五”期间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工作,积极抓住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窗口期和机遇期。

据测算,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行业经济增加值约为3.1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约47.9%,占GDP比重为2.9%,贡献率超过11%到GDP增长。

由中央命名、部署和推动的工业互联网,从概念到实践,经历了“从0到1”的第一阶段,目前正迎来“从1到100”的第二阶段。促进高效应用。

7月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从5大选题中征集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这次盛会聚焦了工业互联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工业互联网如何才能“有用”?两年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信通院”)副院长、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于晓辉提出,工业互联网的生命力在于解决问题。近两年特别是今年,工业互联网在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关键赋能器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应用场景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活力不断增强。”于晓辉高度肯定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他还表示,解读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逻辑,发挥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价值,更要强调一个“实”字。

随着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发展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有实力企业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共识,龙头企业明争暗斗。不过,在于晓辉看来,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不同。这个行业还不会产生像BAT这样的龙头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一大批实力雄厚的行业级平台将在各个细分领域蓬勃发展。与此同时,跨行业、跨领域的平台也在不断壮大。

“易用才是硬道理”

《财经国家周刊》:不久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评估报告。报告称,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和落地。但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到底用来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仍然存在不少争议。你怎么看呢?

于晓辉:这几年,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也推动了产业转型发展。赋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内涵,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赋能器。

可以说,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和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路径和方法论。目前企业正在帮助的核心问题是:在快速变化的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实现快速感知和敏捷响应,从而更好地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从需求、产品到竞争对手的快速迭代变化,使得基于实时感知和洞察的动态策略优化和全局智能决策成为可能。可以说,快速感知、敏捷响应、动态优化、全球智能协作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

工业互联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从宏观层面看,工业互联网支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改造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技术角度看,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系统深度融合的新型工业数字化系统,包括新型传感、互联、计算、控制和智能技术。这些新技术与生产制造系统结合后,实现了人、机器、物的广泛互联,构建了一个数字化平台,可以实现海量数据和工业知识的聚合和管理、集成建模、分析洞察并优化决策。

虽然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需求差异很大,但在整个工业互联网体系中,他们遵循的是相同的机制,是相同的个体。它们都需要将数据驱动与各个行业的知识和机制结合起来。形成数据驱动与行业知识相结合、数字空间与物理世界相融合的智能优化新范式。

《财经国家周刊》:早在两年前,您就提出工业互联网的生命力在于解决问题。您认为工业互联网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如何评价工业互联网的“活力”表现?

于晓辉: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价值,重点在“实”字。工业互联网首先是应用。应用可以创造价值,易用才是硬道理。因此,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必须以应用价值驱动。近两年来,工业互联网从理念到落地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案例不断增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目前,工业互联网已应用于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石化、钢铁、轻工家电、航空航天、能源电力等30多个重点行业,涵盖研发设计、设备管理、生产控制等、运营管理和业务创新。产业链价值链优化等环节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业、大中型企业融合发展。

还应该看到,虽然工业互联网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客观地说,从应用、技术到商业模式,都还在探索之中。一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先锋企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大多数企业仍然存在“不会用、不敢用、用不起”的问题。

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以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应用为例。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涌现,拥有强大的ICT(信息和通信技术)技术能力,也在不断积累行业知识和机制。但对于行业和企业的了解还不够,很难以标准化的产品化方式服务行业和企业。其中大多数需要定制的基于案例的解决方案。时间和资金成本较高,制约了大规模推广,尤其是跨行业推广。

另一方面,还有大量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突出,但对工业互联网不了解,缺乏相应能力。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ICT技术和人才,很难找到完全匹配其需求的平台。因此,供需双方需要互相学习如何将企业的需求与平台的技术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双方学习的过程。

当前,迫切需要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或集成商将通用工业互联网技术与行业个性化需求相匹配,加速技术和产品的成熟和标准化,培育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形成大——规模晋升条件。

《财经国家周刊》:总体来看,无论是工业互联网本身还是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建设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消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同,工业“接入互联网”的进程相对缓慢。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于晓辉:消费互联网是横向的,用户需求远比个人需求更普遍。因此,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连接全球数亿人,很容易形成一个服务海量人口的通用平台。工业互联网是垂直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整合行业的深度经验,并与数据驱动的优化方法相结合,作为智能决策的基础。

与消费互联网不同,工业互联网定制化程度高,每个品类差异很大,非常具有挑战性。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大量是定制化的,定制化的比例可能在70%-80%。即使是同一行业,不同的企业也不能直接使用别人的解决方案,需要进行大量的适配和改造。

需要强调的是,工业互联网不仅仅是数据驱动,它会与工业以及行业本身融合,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数据科学+工业知识”创新提升范式,二是“数据驱动+自动化”生产运营智能优化,三是“数据驱动+信息化”工业协同优化价值链。这就是工业互联网的价值。能够更好地整合传统产业现有体系,形成新的转型模式。这也需要大量、深度的行业积累。因此,工业互联网的增长和扩张速度并不适合消费者。互联网速度很快。

目前,工业互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化、标准化进程尚未大规模铺开,更谈不上全面普及。这不是工业互联网本身的问题,而是其特定发展阶段的自然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长期成功。

不用担心在各地“扎堆”

《财经国民周刊》:目前很多地方都把工业互联网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比如青岛、苏州、上海、北京、深圳等。目前,工业互联网有哪些不同的模式?各地工业互联网发展情况如何?您如何看待城市之间的竞争?

于晓辉: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的共同选择。这种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性,是各个城市对于自身产业升级的战略考量。事实上,顺应时代潮流,通过工业互联网这一新工具推动产业升级,这种思路具有全球共性。

需要看到的是,我国将工业互联网纳入发展战略的城市大多是工业城市。这些城市本身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有引领示范的能力。这部分是由于城市本身的转型需求。传统制造业经济效益下降,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转型升级发力,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是当前关键。

另一方面,中国互联网这几年发展得太快了。互联网的下半场是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一些城市,特别是产业基础好的城市,因为还没有完全抓住消费互联网的机会,特别想涉足工业互联网。抓住发展机遇。

相信每个城市都会有不同的工业互联网建设模式,解决不同的发展问题。一个城市有自己的发展传统,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模式,其工业互联网建设模式也注定不同。

因此,不必太担心过度同质化。这不是简单的重复建设。毕竟,这与过去很多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的性质不同,应该区别对待。

《财经国民周刊》:网络、平台、安全是工业互联网的三大功能体系,其中平台是核心。我们注意到,每个制造商都想打造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生态”。您如何评价?这样的竞争?竞争是否会像消费互联网领域那样出现超级领军企业?

于晓辉:工业互联网逐渐成为热门赛道。目前,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70个,平台接入的工业设施规模已超过4000万台/套。不同企业平台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竞争并不冲突,因为每个平台针对的行业不同,需要解决的行业问题也不同。

工业互联网的生态格局与消费互联网不同。虽然扩展速度相对较慢,但系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用户粘性。投资者投资工业互联网项目的时间较长,项目成活率较高。

可以预见,工业互联网领域不会像消费互联网领域一样被少数平台所垄断。行业的龙头企业会在一些细分领域涌现,大家都会开花结果,但很难有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综合性平台。巨无霸。

《财经国家周刊》: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两只脚,即“大企业的集成创新”和“中小企业的应用普及”。与前者相比,后者似乎更具挑战性。例如,中小企业集成开发的应用率远低于大型企业。当前提升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面临的主要突出问题有哪些?怎么解决呢?

于晓辉:我国工业企业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仍处于工业2.0发展阶段,少数处于3.0阶段。设备缺乏数字模块,数据采集和互联困难。统计显示,我国制造业90%以上是中小企业,55%以上的企业尚未完成基础装备数字化转型。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工业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也是一个弥补和提升的过程。

通过近两年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实践,不少中小企业信息化补习课程取得了积极进展,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轻量级云软件应用实现了信息化融合和生产模式变革。例如,云MES可以用来解决采购、销售、库存、生产运营管理等基础问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利用工业互联网解决订单、发展资金等关键资源、实现产能共享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并通过不同路径和切入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也应该看到,与我国庞大的工业规模相比,目前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实践还远远不够。我们看到了很多好的案例,但这些案例整体上还是碎片化的。只有从大量碎片化案例中探索出标准化的体系和产品,才能激发供需双方的积极性和活力,使双方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路。当然,这将是一个比较漫长和痛苦的过程。截至目前,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仅取得阶段性成果。讲案例我们更有底气,但还需要继续向上、攻坚克难,要充分赋能制造业,实体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标题:于晓辉: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应用才是硬道理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欢迎添加关注!转载文章时请注明出处。

最新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