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200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随着物理机械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而逐渐兴起的文明进程,其定义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目前,所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信息化是人类社会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逐渐兴起的文明进程,其定义为: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目前,信息化进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在全球展开。显然,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因新技术的产生而导致的必然结果。从阶段上划分,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紧密相连的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另外,由于信息化的推动,工业化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传统的工业手段、设备、技术、市场经过信息技术的改造,生产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和提升。因此,信息化浪潮中,也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就像农业、手工业在工业化背景下依然会存在和发展一样,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工业化在信息化背景下也会长期存在和发展,彼此互相推动和促进。
对。
新四化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事关我国的现代化定位,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大命题。如何理解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此谈一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对当下的现代化做出的实事求是的判断
我理解,提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有针对性的。其中包含的问题意识,首先在于现代化定位上。我们注意到,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先是在现代化的形势判断中讲;后是在现代化的对策中讲。从这个不起眼的细节中,其实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一个独特思维方式。现在许多国家都在盲目学习中国,但并没有搞清楚中国为什么成功。
中国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凡事进行具体形势判断(“实事”),然后有针对性地寻找规律性对策(“求是”)。在学理上,这种思维方法,叫语境依赖,就是把一个抽象真理,放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求得它在当下的真值。
抽象地争论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是学者的事情。作为国家来说,不能停下来等“抽象真理”争明白,重要的是实践。实践意味着答案不是一种不分时间、地点,永恒“正确”的现代化结论,而是求解“当下的现代化”是什么,或者说管用的现代化是什么。美国在崛起过程中,就没有抽象争论过农业国好,还是工业国好的问题,许多问题是在实践中水到渠成解决的。中国“当下的”现代化,与“理想的”现代化,是有区别的。美国的信息化是比较“提纯”的现代化,因为工业化完成了,融合不融合都是那么回事。中国不同,还没有完成工业化,所以才审时度势提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对当下的现代化做实事求是的判断。它注重的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理论,而专注于解决“当下”最具普遍意义的重大实际问题。
我们现在正在研究信息化生态学,就是把“中国特色”当作一种方法论来研究。“信息化生态学”是说,信息化普遍原理,要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强调任何系统,都要与它的国情环境匹配,不能搞“放之四海皆准”,那就没国情和环境什么事了,就离失败不远了,深入理解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问题,有一个经典理论值得注意,就是里格斯在行政生态学中提出的“棱柱型”[Pismatic)概念,原义是说农业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研判我国形势,在棱柱理论基础上提出“双棱柱”理论,意思是中国在上一重棱柱外,还存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