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工业化 >滑动轴承刮研的作用(电机滑动轴承结构)

滑动轴承刮研的作用(电机滑动轴承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能源政策的实施,矿山、水泥、钢铁、电力等行业的设备正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对大型电机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大型电机使用的轴承大多为剖分式径向滑动轴承,其材料主要是巴氏合金。装配时一般采用刮磨的方法来达到其精度要求并保证其性能。因此,刮削质量对电机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如果刮磨质量不好,在电机试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导致轴瓦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局部粘损发展到大部分粘损,直至烧坏轴承并且无法使用。因此,刮磨轴瓦时,都是由技术经验丰富的钳工来完成。

下面介绍剖分式滑动轴承(轴瓦)的刮削方法。

滑动轴承刮研的作用(电机滑动轴承结构)

1、轴瓦、轴承座、轴承盖的配合要求

(1)下轴瓦背面与轴承座的接触面积应大于70%,且分布均匀。接触范围角应大于150,其余允许间隙中的间隙不应大于0.05mm。

(2)上轴瓦背面与轴承盖的接触面积应大于60%,且分布均匀。接触范围角度应大于120,在允许间隙中间隙不应大于0.05mm。

2 轴瓦刮磨技术要求

2.1 接触角和接触点要求

轴瓦的接触角在60~120范围内。轻负载时选择较小的值,重负载时选择较大的值。一般要求60(或120)圆弧内每平方厘米均匀分布的接触点数量。应有两个以上的下轴瓦和一个以上的上轴瓦。

2.2 油箱及油箱带

(1)对于剖分式滑动轴承,油槽一般开在受力较小的上瓦上。截面为半圆弧形,沿上瓦内圆周180分布,经机械加工而成。由于上蹄内有间隙,润滑油很容易进入上蹄面与轴之间。其主要作用是将润滑油顺利地注入轴瓦内侧(径向)瓦的油槽区域。

(2)蹄口油槽带分布在上、下轴瓦连接处(两侧)。油槽带呈弧形楔形。鞋的接合面的外深度一般为1mm至3mm。油槽带的宽度一般为8mm至40mm。油槽带单边距轴瓦端面的尺寸一般为8mm25mm。油槽带的长度约为轴瓦轴向长度的85%。它是带状的油槽,可以储存大量的润滑油,有利于轴瓦和轴的润滑和冷却。

2.3 润滑楔块

润滑油楔位于油槽带与轴瓦连接处接触角以内,用手刮去(俗称刮孔)。它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储存油,以冷却轴瓦和轴;二是储存油,以冷却轴瓦和轴。另一种是利用其圆弧楔角,在轴的旋转带动下,不断地将润滑油吸引到承载部分,形成油膜,使轴瓦和轴得到充分的润滑。润滑油楔部分是由两个不规则圆弧段组成的圆弧楔角,将油槽带与轴瓦工作接触面平滑连接。润滑油楔的刮磨应在轴瓦精刮基本完成时进行,不宜提前刮磨。

2.4 轴瓦顶部间隙和侧面间隙

(1)轴瓦顶部间隙,如无特殊要求,可根据经验取轴径的12。应根据转速、载荷和润滑油粘度在此范围内选择。

(2)轴瓦的侧隙。如无特殊要求,每侧间隙为顶部间隙的1/2;对于顶部间隙较小的,每侧间隙等于顶部间隙。轴瓦侧隙按要求手工刮磨。侧隙从轴套开口结合面延伸至规定的工作接触角区域,并与油槽带和润滑楔角轴向连接。该部位不应与轴有接触,刮削时应注意这一点。侧缝与鞋口平面之间的锐角应倒角。根据轴瓦尺寸的不同,一般为145~345。

3、剖分式轴瓦的刮削工艺

3.1 瓷砖背面的刮磨

以瓦座、瓦盖为基础,采用着色法涂抹红铅粉,检查上下轴瓦的接触情况,并用细锉锉瓦背面进行修磨,直至达到要求都满足了。

3.2轴瓦粗刮

(1)轻轻刮去上下轴瓦上的加工刀痕。要求所有瓷砖表面都要刮、刮、磨均匀,刮掉加工痕迹。

(2)在轴颈上涂一薄层显示剂(红铅粉或其他),用上下轴瓦上的磨点粗刮几遍。待接触面积和磨点分布均匀后,即可改用细刮。粗刮时要注意不要刮掉瓦口。要求180内完全接触。

3.3 细刮轴瓦

精刮轴瓦时,上下轴瓦应加垫(轴瓦结合面)。装配后,刮磨两端轴瓦,在轴瓦上涂红铅粉,与轴磨尖。开始压装时,压紧力要均匀,轴不能压得太紧。只要能刮、拆、压就可以旋转。这时也要注意不要刮伤瓷砖口。经过反复刮磨,可使轴承接触面上的密集斑点分布均匀。

3.4 精密刮研轴瓦

精刮的目的是将接触点和接触面积刮至规定的技术要求。这时就不需要显示剂了,加入一点点透平油即可。研磨方法与细刮相同。斑点由大到小、由深到浅、由疏到密。在刮擦过程中,大斑点可以被破开并变小。分成密密麻麻的小意念,经过反复刮磨,逐渐刮至达到要求。精刮结束时,将润滑油楔(开孔)侧面的间隙刮掉,这样才能达到轴瓦的性能,这一点非常重要。

审稿人:李茜

最新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