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新型工业化基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新型工业化基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时
基础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完成成就:
1、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
2、基本建设
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
3、工业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放初期,我国工业基础极端落后。1949年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工业产品中钢15.8万吨,原油12万吨,原煤3200万吨,发电量43亿度,水泥66万吨。不仅工业资本存量小,工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业结构也不合理: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工业只占26.2%。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并确立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主导的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五”时期,我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4%,其中原煤产量增长98.5%,原油、发电量、钢、机床产量分别增长1-3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6.3%,其中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5.5%,工业企业百元资金实现利税由1952年的25.4元增加到1957年的34.6元。 据统计,“一五”期间,开工的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其中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重点建设,建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飞机、汽车、重型和精密机器等一大批基础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建立起来。“一五”时期,被公认为新中国前30年发展稳定、投资效益最高的时期。
新型工业化是指在充分发挥科技进步优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高度集成了现代电气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新型生产方式。
它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智能化管理、以信息技术改善生产效率、提高质量、减少成本、提高竞争力,实现智能制造,实现自动控制,以实现高效率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技术、资源效率及经济结构协调改革为基础的绿色可持续性的实体经济发展方式。它将社会创新、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优化、数字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实现对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有效改善国民生活水平,推动企业持续增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新型工业化基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新型工业化基础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