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工业化 >湘西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湘西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目标

湘西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湘西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目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湘西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湘西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解放后进行土地改革了吗?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湘西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湘西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目标

湘西地区的土改由于肃清土匪的任务十分繁重,于1951年冬方才开始。1951年12月 ,永顺区专员公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湘西军区永顺军分区联合发布了《土字第一号》土地改革运动布告后,各县区陆续开展了土地改革工作。湘西的土改是在消除大股疯狂进攻的土匪的条件下,同时又是在继续肃清残余土匪势力的战斗条件下进行的。至1953年,全湘西97%的无地、少地农民都分得了土地,原本属于农民的土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又重新回到了农民手中。广大农民无不称赞道:“土地回老家了!”

三线建设的区域指的是哪些地方?

三线建设区域指的是自1964年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三线建设是我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也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出现困难。

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1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根据中国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一、二、三线。一线是沿海和边疆的省市区;二线是介于一、三线地区的省市区;三线包括京广线以西、甘肃省的乌鞘岭以东和山西省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具体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和陕西省的全部,山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和豫西、鄂西、湘西、冀西、桂西北、粤北等地区。

三线建设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大三线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是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建设内容是建立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燃料动力和农业、轻工业在内的国家战略后方基地。小三线建设是指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战略后方地区建立以迫击炮、火箭筒、无坐力炮、步枪、机枪、冲锋枪及其弹药和地雷、手榴弹等轻武器生产厂为主,包括为武器配套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等在内的地区后方基地。主要为满足地区自卫战中地方部队和民兵作战需要,也为野战部队提供武器弹药。

197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原则,对三线地区国防工业进行调整。三线建设历经3个五年计划时期,涵盖13个省、自治区,共投入2,050余亿元资金,几百万人力,安排了数千个建设项目,初步改变了中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到20世纪70年代末,共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400亿元,约占当时全国的1/3。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湘西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湘西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