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工业化 >军民结合新型工业化基地,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军民结合新型工业化基地,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军民结合新型工业化基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军民结合新型工业化基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军民融合项目需要规避什么风险?

(一)对军民融合存在认识偏差 实地调研发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怎么融、谁主导、融什么等的认识不一致,部分地方工信部门表示,推动军民融合主要基于上级部门指示,自身尚无明确发展思路;一些地方国防科工系统反映,一无资金二无政策三无手段,导致推动工作难度很大;大部分地方领导在谈及军民融合时首先考虑的是发展地方经济,只有国防科工办等少数部门认为应以保军为首责。

军民结合新型工业化基地,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由于多数从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角度考量,未站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局去谋划,导致行动上难以形成合力。(二)产业园区建设“重量轻质”现象突出 很多地方将军民融合视为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纷纷搞产业园区、上项目。一些省未切实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军民融合产业基础条件,大量集中认定省级军民结合产业园区,片面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产业链关联度小、平台功能不全、配套不够、模式创新不足,导致军民融合互动效应难以形成,并不同程度地出现“同质化”“泡沫化”现象。此外,由于多地纷纷争抢军工集团的军转民项目,助长了军工集团布局碎片化;一些军工企业主导建立的园区最终又成为了军工企业的新生产制造基地,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三)军工、地方“一头冷一头热”对比明显 军工企业对军队而言,是“地方”、是“民”;对经济社会领域而言,是“军工”、是“军”。军工企业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在推动军民深度融合中应当扮演积极主动作为的军民融合“先行军”和“排头兵”角色。但从实践来看,部分军工集团推动军民融合的呼声很高、举措很少。一方面,集团层面自我配套、自我封闭的体系没有根本改变,优势民企“参军”的大门仍未打开;另一方面,下属单位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成长起来的军工企事业单位,对拓展民品的积极性不高。相比而言,地方政府依托军工企业抢抓军民融合发展机遇的热情普遍很高,民间投资机构、民企等社会力量参与的热情也很高。这种“一头冷一头热”现象,致使实践中政府、民企与军工企业联系不紧密,甚至出现了部分地方政府替军工企业谋划如何融合的窘境。

军民融合发展目标?

1、深入理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目标指向。

党的领导,强化国家主导,注重融合共享,发挥市场作用,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力争到2020年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2、紧紧扭住强化顶层设计这个着力重点。

破解军民融合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关键是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同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体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标准建设。

3、扎实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点任务。

军民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以聚焦重点领域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要推进基础建设军民一体,统筹军民一体化的国家科技基础、工业基础、人才基础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家一份投入、多份产出。

推进国防军工军民结合,推动军工行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军民协同,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军民结合新型工业化基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军民结合新型工业化基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资讯

推荐资讯